更新日期:
2018
-
06
-
07
越来越多的人把参观博物馆当成了一种生活态度。无论是“海昏侯”展外浩浩荡荡排起的长龙,还是“何家村窖藏”展柜前川流不息的人群;无论是故宫太和殿前长阶上摩肩接踵的游客,还是国博“大英展”地板上席地而坐的少年,这些大型博物馆的热闹场面,都反映着人们对那些优秀展览的渴望。自从1905年实业家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之后,中国博物馆经历了从欧洲学习,去日本取经,向苏联模仿,到美国借鉴的几个阶段,逐渐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。但是,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同时伴随着质量的参差不齐。南通博物苑北馆都说“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,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”,博物馆展览需要精美的陈列布展,更需要独特的内涵挖掘,因为后者才能吸引观众长久驻足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:“博物馆建设不要‘千馆一面’,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,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。”可见,博物馆的个性化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大到博物馆的外观建筑、陈列展览布置,小到展品说明牌内容、纪念品设计,无一不体现博物馆的个性与设计者的巧思。陈列展览的个性设计是博物馆成功的关键,博物馆陈列展览只有具备个性才能吸引参观者。国博大英展中的唐三彩文官俑文物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,博物馆用文物讲述历史。就策展人而言,与其说是策划者、设计者,不如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,把文物的前世今生摆在观众面前,娓娓道来。年初的“大英博物馆100件·文物中的世界史”点燃了国家博物馆,所展文物中不乏远古石器和现代工业产品,但是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点,使得观众管中窥豹,可见一斑。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之一,中国生态博物馆奠基人苏东海曾说:“如果不强调博物馆教育本身的个性,博物馆教育始终只能淹没在大教育系统的共性之中,显现不出其独立价值。”以往,博物馆的策展人总是秉持着教育的原则,将展览置于一个崇高的地位。缺乏观众与展品的互动,文物永远在展柜中束之高阁,参观者的感受相应也大打折扣。...
浏览次数:
171